外接硬碟


照片來源:奇摩購物中心
之前在M$世界,硬碟總是隨時的任意插拔,更多的時候是連機殼也沒有,開始幫朋友裝電腦之後,會用到內接硬碟盒,交換讀取硬碟內的資料,或作不同的系統開機.不過用的不久,就會有接觸不良不穩定現象發生,我想內接硬碟盒,只是一個過渡性產品使用經驗.

轉到Linux 之後,要幫系統多加個硬碟時,有一個小小的技術門檻限制,沒辦法就直接任意插拔.所以我一度很長的時間,沒作資料備份.
因為之前,我總是習慣用換下來的較小容量舊硬碟來作離線備份.
要備份時就是:先關機,再舊硬碟一插,重開機,備份,關機,移除舊硬碟,重開機,安全的離線備份就完成.

這Linux小小的不便,完全沒阻撓我轉向Linux 的大方向.因為單單Linux 不需要硬碟重組的基本功能,就足以讓我視M$如玩具,以前在電腦公司作系統品質認證時,開發新機過程,當然會有不停的當機,重開機等等問題.重灌M$也是必然的事.現在Ubuntu讓我擁有安全又穩定的作業環境,又免費.

我是有用隨身碟,不過只有1-2GB,我只用來備份極重要的核心資料.前二天有看到雜誌介紹隨身碟竟然是32GB,哦!我屬於遠古時代的電腦人.加上我的電腦設備大部份是5年以上的二手舊設備.備份的事,是一直有放在心上,只是完全沒動工.這真是人性的弱點.

市場上有賣USB接頭外接式硬碟,這真好,完全不用設定,隨插隨用.只不過他是規格品,有固定的容量,
固定一次買死了.這對我幫助太有限.


照片來源:宏凱科技
上圖這種USB接頭外接式硬碟槽,硬碟座,這更好,完全不用設定,隨插隨用外,不同容量的舊硬碟,也是一插就可以用.沒有盒子,蓋子等等限制,只是...我直覺的想像碟片要克服垂直應力一直這樣轉,好嗎?我這老古板,只能接受碟片平放,這樣倒插的硬碟,感覺不是很好.



照片來源:奇摩購物中心
上圖是上週TOF兄借我一個USB接頭外接式硬碟線,我如獲至寶,它連盒也沒有.只有單純的接線頭端.任何的舊硬碟只要接頭一插就可以.這總算完全解決我外接硬碟的備份困擾.簡單的老東西反而是我的最愛.缺點當然有:只要一不小心動到一下,我的硬碟就會掛了.那就只好小心一點,天下那有只有優點沒有缺點的?

我有收集到一些歐系音樂光碟,以Rhythmbox轉成mp3來播放,當要把這些音樂檔轉到外接硬碟保存時,在備份過程常常會中斷,試了多次,都有同樣問題.後來追查才知道:
歐系的檔案名有很多是字母上方標了調號,在Linux UTF-8下可以正常顯示.而外接硬碟是FAT32 的ASCII卻無法使用,才會發生備份時被強制中止,解決方法就是:手動將檔名改了.有誰知道,有更好的方法?

沒有留言: